细读了各类优秀教学模式介绍,不禁深刻感受到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成效。
陶行知先生曾说当前的教育存在有两大弊端:一是教太多,二是学校关注于书本,讲书便为教,读书便为学。这一句话在当前仍然适用,教育和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一轮轮的考试难道就是目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优化学习方式,养成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提法明确地指名了方向,这样的提法是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接轨的。改革势在必行。
该怎么做?诸如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等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尝试和范例。然而,对于诸多模式而言,都具有较强针对性和不可复制性。于我,面对三年级的孩子,又该做怎样的探索和尝试呢?我想,树高千尺,缘于根深。咱们还需放慢节奏,立足于自学与合作的习惯和方法的引导,为立体化、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打下根基。结合我的语文课堂,我尝试着这样去做:
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学,引发自学动力,唤起合作意识。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习者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都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教师应先教给学生自学的程序与方法,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我认为,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其自学应针对课程教学目标中的一些浅层次目标。比如预习,包括初步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通过使用工具书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质疑。
语文学习的预习中,我教给孩子们“六步预习法”:读、标、圈、勾、查、问。分别是一读(将课文读通顺,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二标(标出课文自然段或小节)、三圈(根据生字条和写字条在文中用不同符号标注自学生字)、四勾(用方框勾画积累文中词语)、五查(利用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字或自学时的其他问题)、六问(想想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记下疑难和感受)。从感受文本到通过勾画、质疑自己解读文本,这样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章可循,明白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其实并不只限于课文预习,这也是读书方法的渗透。当然,这六步细化下去还有很多方法的指导,比如读,可以怎么读?问又该怎么问?什么样的质疑是有价值的?这些还需要课堂教学中去渗透指导。我认为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老师给予引导和示范,学生有了方向和收获,自然有了学习的动力。而在自主学习真正落实,做得充分到位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才有了存在的意义。
二、让学生明白该怎样与别人合作,培养合作习惯。
合作学习,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比如对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的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自己往往不能形成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这需要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交流来完成;再如,要检验要求背诵的课文是否达标,学生自己不好验证,如果同桌互相配合就更直接有效了。
要让合作学习真正提高课堂效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还需把握住这几点:
1、合作的形式与时机
对于小学中低段的学生而言,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比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本着注重实效的原则来安排,人数的多与少并没有什么过多的限制。可以以两人为一小组,完成听写、背诵检查等学习任务。而像表演课本剧、室外观察、小组间竞赛等往往可以由更多的学生组成一组。常见的是四人(坐前后桌的四名同学)为一组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符合班级容量比较大的现状,而且易于组织,更适用于小组共学和讨论,学生也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很好地交流。
小组合作的时机应当有所选择。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重点目标,难点目标,高层次目标或不适合学生个体达成的目标,才有必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小组讨论)必须有一定的前提准备,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学习而且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才可以进行,所以,也必须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是比较有效地:自学(产生自己的感受和见解,组织语言)——小组交流(互补、提高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感受)——全班交流(综合全体的认识和见解,达到更高层次的认识和见解)。
2、合作的方法和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与密度,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小组合作中,老师还需要注重合作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在小组合作中,我发现存在这几种普遍现象:一是以自我为中心,自顾自己说,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想法,随意打断别人;二是只听不思考,不能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三是不听,甚至偏离主题三心二意;四是不愿表达,听了,也思考了,但是都装肚子里,不敢说,或者没办法正确完整的表达。
针对这些现象,我尝试这样做: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即便是缺陷的表述,也应耐心倾听,不要随意中断;或者当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行为选择存在某些局限和偏差,或不被同学所理解时,引导学生梳理思路、自我完善。
其次,我注意让提出问题的指向性更为清楚,适当给予一定形式方便学生规范表达。这样,学生在合作时有具体的目标,对于该做些什么、怎么做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进行;
再次,是对学习小组给予明细的分工,学生就不会因为没事干而开小差;成员之间的角色经常更换,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让每个成员都来当组长,使他们感受到小组合作也是自己的事,而不是某个人能包办的,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在长期有效的训练中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自然得到强化。
最后,注重引导和及时评价。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深入其中,及时给予鼓励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同时注意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引导。比如小组内分工不清,讨论混乱,那么老师应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遇到普遍性的问题,则可以在全班进行思考讨论,共同解决。在小组汇报时,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和学习过程,老师给予及时的评价,比如哪些小组的学习状态好,学习热情高;哪些小组学生之间具有合作精神;哪些小组的学生学习明显进步等等。帮助学生树立思考和表达的信心。
立足于自学和合作的方法、习惯的培养引导,我想这算是起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管是何种模式,都是遵循着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的,抓住从自学到合作学习这条主线,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选择不同学习方式和方法,也许这才是这些模式背后的实质和目的——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且扎根,以待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