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高处不胜寒 分享有点难(王佳)

作者:王佳    点击数:3177

高处不胜寒分享有点难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王佳
现代汉语辞典对分享的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从儿童的特点来看,他们进入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对新授知识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而分享式教学,即要通过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独立思考的,向同伴、老师或者内在自我进行再次交流,在展示自我的基础上,再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金字塔理论”中可以看出,老师采用讲授式、阅读、视听结合、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是在被动学习,24小时后对学习内容的保存率在30%以下。而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亲自做、向他人讲和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学生是主动学习,保存率在50%以上,特别是向他人教授和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高达90%
接下来,结合案例,谈谈我对分享式教学的一点思考。
案例一:
在研读了《优秀教学模式》之后,我借鉴其中的案例,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尝试。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在四人小组内确定主持人,就一个问题展开针对性的学习讨论。
我把生字卡片发给各个小组,主持人带领同组同学进行学习,我们把这个组里已经会了这个知识点的学生称作“小老师”,而有疑惑的同学则称为“小问号”。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将生字认识了,原因是,好多同学在入学前,以各种方式学习过部分生字。
接下来,为了让他们的所学,在全班得到共享,我们的展示交流开始了。四人小组推荐一个发言员上台交流他们所学的生字,其他同学作为合作者进行补充。在此时,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并能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可是如果遇到表达能力不够强的同学,班级学习场面即很难得到控制,这样下来,本来很容易完成的教学环节,倒因为我的反复指导,有的学生的羞于表达而花费了大量时间。
困惑:我们的教育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每个孩子自身特点完全不同,优势长处也完全不同。分享式教学真的适合每一个学生吗?适合每一门学科吗?而且如语文学科,就是一门语言学科,它必须要在朗朗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去达到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提升。而分享,是在打好了这样的基础之后的分享,而且课型不同,也应该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我的疑惑所在。
案例二:
国庆大假时,我告诉学生和学生家长,在这样一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也是一个家人相聚的好时间,欢度国庆生日时,咱们也同样迎来中秋佳节。自古,中国人对家就有一种特别的眷恋,佳节之际,您可偕同家人一同赏月吃月饼,顺便聊聊中国传统文化,带孩子领略中国历史画卷,回忆回忆与“月”有关的诗歌,国庆带来和大家交流分享。
国庆大假结束的头一天,我就在想,这搜集整理诗歌的练习能完成吗?我绝对要调整,一定要抱着没有完成是正常,完成了才不正常的心态去看这件事。8号上课,完全证明了我的自我调适是正确的,因为没有一个孩子和我提写“月”的诗歌,也没有一个孩子,把这张单子交到我手里。哎,这次天算不如人算。
我没有把这件事情再转述给家长,因为我觉得这件事情最靠谱的做法,还是自己带着学生做比较恰当。于是没有再提。
9号一早,杨熠拿着一张A4纸走到我面前,晃了晃说:“王老师,有关月的诗歌。”我当时就愣了,白色的纸张上,蓝色的油墨印刷出的三首和月有关的诗歌整整齐齐排列着,诗歌浅显,易于背诵。我很惊喜,抱着杨熠好好地表扬了他。之后我把他的诗歌复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上面是杨熠的大名。这样就算其他同学没有搜集,他也能拥有关于写月的诗歌,而且能完成此项积累了。
困惑:分享除开形式,除开小组合作,相互的交流,无论以任何形式,是不是也应该是一种分享?就比如,我让已经完成背诵的同学,现在在小组内帮助其他同学完成背诵,这是否也是一种分享。分享不光在教的过程中,在学的过程中,在课堂之上,在家里,在课下,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有分享。
浅见: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可能割裂而单独的存在,不是用了这种,其他即无用,还是要将各种方式相结合才能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也不是任何一种课堂都适合分享,它必须在有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实施。
20121011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