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成都市的青年教师展示课在茶小一一呈现。有幸前去学习观摩,所学颇多,所感一二,现记录下其中两节课的感悟点滴。
一、课的引入:
第一节课:《有趣的算式》
这是一节探究特殊算式规律的课,执教老师通过让学生用计算器这一方便工具计算给出的乘法算式时,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遇到问题:计算器显示的位数不够,不能够计算我们遇到的所有乘法算式。从而让学生意识到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必要性,继而开始本节课。
思考:学生从具体的操作经验中遇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就是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课:《搭配中的学问》
执教者以“学生将去郊游”的情景故事引入孩子们对穿衣搭配的建议,从而引导出: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涉及到“搭配”的问题,所以要去学习“搭配中的学问”
思考:从穿衣搭配入课,很贴近学生熟悉的事物。但是在出示两件不同颜色的衣服和三条不同样式的裤子之后,第一个学生回答的是侧重怎样搭配好看,怎样穿搭配方便了,于是“羊群效应”出现了,接着的学生都从这方面回答了。而很少的涉及到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搭配种类的关注点上,我想,可否在老师提问的时候稍微指向性明确一点“你知道这些衣服和这些裤子可以怎样搭配吗?”,当出现很多孩子回答问题没在关注点上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快速的挽回孩子的关注点。也或许执教老师有自己的目的,总之学习。
二、课的推进:
两节课都采用了“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题单—>组内交流自己方法—>小组全班展示—>师评或生评”这一课程推进的模式。第一节课在学生独立完成算式“111111*111111=”并小组内相互交流想法之后,其中一个小组给全班展示。第二节课同样是学生先在自己的题单上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搭配的方式以及种类。
思考:小组探究,分享交流。这一教学模式很适合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好像这一过程落实的不是很充分。在两节课的小组四人分享过程中,教师还是扮演了导演,穿针引线,学生只是充当了一个读出自己写好题单的陈述者,这样的展示,展示的孩子没有得到展示时候应该得到的思维培养。汇报时候,发现一般上去四个学生,往往说话的就只有一个,其他三个孩子只是拿着自己的题单上讲台走了一圈,总感觉汇报展示的不够充分,看着上边四个孩子的汇报总感觉不过瘾。在想,可否当老师让小组上台之后,之后的所有都放手给孩子去做,包括他们之间的相互质疑,相互问答,相互总结。当然这是需要对学生的一个时期的培养的。这两堂课学生在评价学生汇报的时候,发现站起来说优点的特别多,当然他们彼此能发现彼此的优点是很好的一个素质,但是如果都是一味的发现优点,那么想要彼此提高就难了,所以可否评价的孩子先说一个优点再说一个需要建议的地方。将培养孩子学会赞赏别人的同时也培养一下孩子敢于质疑敢于有批判的观点。
三、课堂的生成:
两节课中,每位教师通过自己颇具吸引力的教学语言以及智慧的教学技巧引导出了孩子们很多的课堂生成知识,某一个题,总会出现很多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并且孩子的发言也很精彩,亮点很多。他们的每一句引导,每一句问话,每一句评价都值得学习。
思考:第一节课中,老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探究出相同个数的相同数字组成的数和相同个数的相同数字组成的数相乘(类似“AAAAA*BBBBB=”)可以直接写出得数所以靠的规律。而在过程展示中,其中一个孩子出现了用竖式计算,但是这种方式好像老师没有事先预知,所以只是一句话带过。而我觉得,竖式恰恰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仔细分析,会发现规律最原本其实就是从竖式中数位对齐,再经过观察而得出的,如果对这一经过分析透彻,更有亮点。在展示完学生的方法之后,谁知老师又拿出了自己课前自己准备的用竖式方式计算的题单,原本以为会仔细去分析,但仍然是一带而过,实在有些可惜。第二节课中,很欣赏其中一个孩子用画图的方式展示的搭配方法,这个孩子用两个标有不同序号的圆圈分别表示两件不同的上装,用三个标有不同序号的三角形表示下装,然后在上装和下装之间连接了六条直线,说明有六种搭配方式。很好的方式,因为其中体现了很多数学素养:画图,符号,连线……而老师在评价的时候确实引导学生给出评价:“不容易区分”,不同的符号再加上不同的序号这样建议的标示怎么不容易区分?而后老师出示了用A1、A2表示上装,B1、B2、B3表示下装,然后连线,然后再引导学生一阵欣赏,我有点疑惑,这方法比上边学生所记录的方法好在哪里?
四、零散感悟:
1、老师在课上是否能真正大胆的探索学生真实的想法,能在不打断学生或是不用暗示性语言干涉下让学生说完?(为了课堂的教学目标,为了课堂的正常推进,估计很难,但正是这一点干扰了学生的独立以及创新思维)
2、课堂上学生偶尔出现了和数学无直接关系的需要改进的问题是否该忽略?(我想应该马上建议改进吧,我们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还应该包括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
3、学生进入小学,计算方面依靠“摆小棒”是好是坏?(摆小棒在帮助学生理解计算过程是很好的方式,但是单纯的就依靠摆小棒而得出答案是否学生就忽视了或是缩短了思维的过程,我想最好是先摆,再叙述,再给出答案,最好是不用小棒直接用思维代替小棒或许更好,相当于在自己脑子里摆小棒。)
教学教学,我对自己是这样定位的——“边教边学”,常常在教育和学习中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对于意识到的问题,却往往很难在自己的课堂上改善提高,所以需要且教且学,且学且思,且思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