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这样说,孩子才会听!之“蹲下身子说话”

作者: 文静    点击数:3881

有些父母对待孩子时,不是高高在上俯视孩子,就是将孩子顶在头上,对孩子惟命是从。其实,正确对待孩子的方式应该是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孩子对话。

当父母放下架子,与孩子保持同一高度,用孩子的目光看事物时,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与孩子沟通就会容易得多了。

有个一分钟短剧是这样演的:爸爸打儿子,5岁的儿子委屈地瞪着眼直盯着爸爸,愤怒地问道:“你凭什么打我?就凭你是我爸爸吗?”面对儿子,当爸爸的无言以答。

看看我们身边的一些父母,凭借自己的家长身份,对孩子做了哪些过分的事情:我可以打你,我可以骂你,我可以命令你……因为我是你的家长。

其实这种时时强调自己的家长身份,处处显示自己的家长的地位,总是端着家长的架子,无形之中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影响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由此可见,许多时候,孩子和父母的隔阂是父母一手造成的。德国心理学家黑尔加曾经说过:“如果您放弃权利,放弃您的优越感,那么您将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机会就更大。”

一位爸爸,常常在孩子面前摆出家长的架子,喜欢像长官一样对孩子发号施令,总是强调做爸爸的比孩子强,所以孩子要无条件听从爸爸,这让孩子非常反感。有一次,他的儿子问道:“是不是做爸爸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的多?”爸爸回答:“当然啦!”儿子问道:“电灯是谁发明的?”爸爸说道:“看,这你都不知道,是安迪生嘛。”孩子接着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

孩子虽小,但也是有自尊心的。父母总是高高在上,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毛头”,这并不会赢得孩子的尊重与信任,反而会使他们反感,他们就会找机会来反驳父母,挑战父母的权威,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所以他们不但会找出安迪生的爸爸,还可能会找出姚明的爸爸,刘翔的爸爸,周杰伦的爸爸等等,来反驳自己的父母。

美国精神病专家威廉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证明,父母如果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跟孩子说话,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别看他们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给他们尊重和平等,而不是被看作啥都不懂、处处不如父母的孩子。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黑尔加曾介绍过一种与孩子交谈的方法,比如和年幼的孩子讲话时,最好蹲下来,让你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使他感到自己的存在,并且你可以用和孩子同样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这样相互之间有利于平等交谈。

在澳大利亚,许多父母都深知这个道理,他们总是蹲下来与孩子沟通的。其实蹲下来跟孩子讲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肢体语言。它在无声地告诉孩子,父母和你是平等的;父母尊重你独立的人格,遇到事情愿意跟你商量,而不是专制地命令和简单的指责。孩子受到尊重了,就会产生独立感,愿意体谅父母的心情,也会对事情本身做出理性的判断,而不是与父母对着干,当然,对父母也会产生尊重。

贝蒂是典型的澳大利亚人,她和家人共同居住在堪培拉,并且有一对可爱的女儿。

一次全家人外出旅游度假,女儿先跑出去,坐到了汽车里。4岁的儿子跑出来,发现姐姐先坐进了汽车里,很不高兴嚷着让姐姐下来,否则自己就不去了。贝蒂知道后,蹲下身子,两只手握住儿子的双手,目光正视着自己的孩子,诚恳地说:“儿子,我觉得你长大了,不会在意坐在哪个位置了。你觉得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儿子本想苦恼一番,可是一听见妈妈的话,看着妈妈诚恳的目光,就点了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了下来。

在外面游玩的时候,儿子和女儿玩得非常开心,相互追逐着。儿子跑着跑着,一不小心摔了一跤。他撇撇嘴,马上就要哭出来了。贝蒂一看,自然地蹲下来,摸着孩子的头,亲切地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是个大男孩儿,绊一下没有关系的,对吗?你觉得呢?”孩子看着妈妈的眼睛,点了一下头,重复地说道:“对呀,我不是小宝宝了,我是大男孩儿了,大男孩不哭!”然后他自己拍了拍身上的土,自豪地又去玩了。

蹲下身来,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这对孩子是一种尊重。想想看,如果贝蒂不这么做,情景就会完全两样:当儿子因为姐姐先钻进汽车而不愿意坐车时,妈妈站在旁边指着儿子的鼻子说道:“小孩子那么多事,先进去和后进去有什么两样吗?”孩子仰着头看着妈妈,然后低下头不服气地说道:“当然不一样了,姐姐的位置好,我要做她的位置上。”姐姐在一旁不吭声,弟弟开始哭闹起来。妈妈气的不行:“就你事多,爱去不去。”孩子在地上连哭带打滚。

当孩子绊倒了,马上要哭出来时,妈妈高声大喝一声:“有什么好哭的,就是绊了一下嘛,你嫌不嫌丢人!”孩子仰头看妈妈一样,可能没有哭出来,但是却充满了怨气,带着情绪,别别扭扭地跟妈妈不远不近地走着,时不时会偷偷地瞪妈妈两眼,再也没有玩的兴致了,甚至还会找茬跟妈妈作对,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蹲下来,与孩子完全处于一个水平时,孩子肯定会认真地听你说话,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我们知道,在沟通时,眼神交流时十分重要的。讲话时看看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礼貌,这点对于孩子一样适用。因此,父母跟孩子讲话时要蹲下来,眼睛应该平视他们,进行眼神交流。如果这时孩子没有看你,就要叫他的名字,直到他也与你对视为止。

其实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强调父母的一种心态,父母在与孩子交往时应该降低心态,不要摆出高高在上的家长架子。有人这样说过:“父母因为大,他是俯视孩子的;孩子因为小,他是仰视父母的。因为俯视,父母们往往能看到孩子的外表和举止,却看不清孩子的内心和眼睛;因为仰视,孩子很累,不可能长久,只能放松头颈,回到人本能的自然的状态。于是,父母和孩子的窗户开错了,视线出现了盲区。”所以今天做父母的,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用平等、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这样能与孩子的心进行对接,避免进入教子的盲区。

(阳光心理工作室文静采编)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