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在家里来客人时,特别不听话,或者特别喜欢显示自己,有时说话很过分。当着客人的面,家长管的深也不是,浅也不是。其实这些“人来疯”的孩子是希望自己受到关注或重视,父母掌握这一原则,就可以很好地管教孩子了。
找出病症好下“药”
许多有小孩的家庭可能都出现过这样的场景:当家里来了客人,你把家里收拾的整齐利落,然后和客人聊天畅谈。当宾主气氛非常愉悦时,你的孩子可能就会粉墨登场了。表现好的,可能会开始东跳西跳,拉着客人说这说那,玩这玩那,搞得你没法和客人谈正经的事。变现过分的,可能会张牙舞爪,狂呼小叫,无法无天,搅得天昏地暗。这样的孩子被形象地称为“人来疯”。
有些父母最头疼的就是面对自己家里的“人来疯”,管的深了,客人不自在,孩子也觉得丢面子;管的浅了,孩子拿你的话当“耳边风”。其实,在想到该如何管教“人来疯”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为什么孩子会在客人面前“人来疯”呢?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中心”在作祟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指出,3-6岁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自我中心”,就是一切以自我为出发点,不会去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其实你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说话总是围绕着他自己来展开。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刚区分左右的孩子,他们以自己的右当作别人的右,以自己的左当作别人的左,因为他们无法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判断。如果这个时候的孩子问道:“孙悟空的爸爸呢?孙悟空的妈妈呢?”你千万不要训斥他,因为他是从自己的情况做出的推断,这符合他这个年龄阶段的思考方式-----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而在当前许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绕在他们身边,有如众心捧月一样,这更加剧了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当家里来了客人,他也希望“这颗星”围绕在自己这个“月亮”旁边,所以尽情的展示、表现,希望引起客人的注意,希望自己这颗月亮足够的耀眼炫目,而根本不会去考虑大人的感受,只是疯狂地展示自己。
2.害怕被忽视
很多时候,家里若是来了客人,家长就会忙着照顾客人,陪客人聊天,而把孩子“晾”到一边,孩子觉得自己被忽视了,由此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为了摆脱这种不良的感受,他们就会故意地走到父母和客人面前,以引起父母和客人的重视,有时还会采取打扰客人和父母谈话等不当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他们发现大人们开始注意自己时,就会感到心理上很满足,尽管受到批评,但也觉得比没人意识到他的存在要好。
3.孩子在“趁火打劫”
其实,父母和孩子时相互观察、互相找对方“软肋”的,有时有点像“斗法”的过程。别看孩子小,他们有时也很会察言观色。他们知道,如果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妈妈出于情面或者是息事宁人的态度,可能会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所以他们就“趁火打劫”。偏偏在客人来时,把自己在平时不敢提、提了也得不到满足的要求提出来。父母答应了就是皆大欢喜,父母若是不同意,则会撒泼打滚,有意让父母在客人面前丢脸。尽管有时父母不同意,看孩子哭闹不停,就会采取息事宁人的办法,同意了孩子的“无理”要求。有的父母偏偏就不吃这一套,任凭孩子哭闹,绝不让步,他们是不想惯孩子这种毛病,可是孩子这么一闹,客人会感到很局促弄的气氛很尴尬。
4.不满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
当有客人来访时,家中的生活作息势必会受到影响,这也间接扰乱了孩子的生活秩序。年龄越小的孩子对秩序的要求越高,一旦生活秩序被破坏,情绪就容易失控,行为也因此受到影响。
5.新鲜感与兴奋感
通常客人的到来给孩子带了新鲜刺激感,长期单独玩耍的孩子会因,家里多了个“伙伴”而兴奋不已,所以他们会乱蹦乱跳,疯劲十足。另外,客人到主人家做客,出于礼貌,一般都会围绕孩子谈论几句或是夸赞几句。别小看这几句话,它就像点燃了孩子“兴奋火药桶”的导火索,使他们因为当上“主角”而兴奋不已。夸过孩子之后,大人们该谈正事或者大人的话题了,这时大人们的话题转入另一幕,所以会不依不饶,给大人们捣乱了。
如何收拾“人来疯”
在收拾“人来疯”上,有很多技巧,父母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使用不同的方法:
1.提前预防
为了预防孩子的“人来疯”,父母应该提前就开始“收拾”。平日里,父母可以给孩子讲讲如何“文明待客”,讲一些做得好的小朋友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知道在客人来时怎么做是正确的,怎么做是错误的,有一个是非对错的判断。
2.积极的暗示
客人来后,家长不要把孩子“晾”在一边,可以把孩子拉出来,向客人介绍一下孩子的一些情况,稍加夸奖与鼓励,如“我家孩子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最会自己玩了”等。当孩子仍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时,大人可以继续暗示道:“客人最喜欢听话的孩子,快去自己玩吧!”与此同时,可以用较严厉的目光看着他,或稍用力地拍拍孩子的肩膀,暗示自己的不悦。这种暗示方法,既表达了父母的意见,又给孩子留了面子,孩子就会很识相的自己去玩了。
3.适时的疏导
小孩子见到客人,难免会因为兴奋而“疯”起来。父母不妨让孩子有限度地“疯”,适时地进行疏导,不让孩子太过分就行。在客人面前,给孩子一些表演的机会,让孩子背诵一首唐诗或者让孩子弹一曲钢琴,然后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停止提示,帮助孩子完成角色的转换。
4.及时地总结
客人离开后,应该及时地总结孩子的表现,如果表现得好,应该提出表扬和鼓励。如果表现的差的,应该进行指正。这样就一步一步地将“人来疯”转变为“人来乖”了。
(阳光心理工作室 文静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