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一本书,一种行走方式(欧小丽)

作者:欧小丽    点击数:3073

一本书,一种行走方式
欧小丽
遇上好教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族的福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汲取的并能最后转化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
——张文质
遇上一本好书不仅是教师的福分,甚至也是这个教师所教学生的福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汲取的并能转化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
——欧小丽
缘来你在这里
你得承认,那种妙不可言的缘分。人与人之间有,人与书之间亦有。
200888,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
2008818,北京西单图书大厦。
奔着奥运会而去,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是奔着图书大厦去,是能体会到邂逅的喜悦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
快速扫描每排书架,先是看书名,书名入眼,再翻看作者和内容简介,如果有阅读欲望就放到购物袋里,没有阅读欲望就放回去。于是再挑挑选选,直至将所有的教育类书籍扫描完毕。然后蹲下来,整理自己第一眼相中的书,再对比对比,取舍取舍,然后再敲定带哪几本书走。因为之前没有计划,买书也就成了随心所欲的事情。
可是,我分明记得那天对这本书的一见钟情。只看书名——《教育是慢的艺术》就决定将她带走,虽然对作者并不知晓,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义无反顾的,甚至决绝的不去选择其他的书。
或许是心灵过于干涸,因为一直行进在“唯分数论”的教育空间里,耳濡目染了很多眼中无人的教育。我挣扎无力,我反抗无声。
或许,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来救赎我的。首先,教育是一门艺术啊,之前只知道教学是一门艺术,五花八门的都说得非常美好,但那只是针对“教学”来说,针对“课堂”来说的,或者说针对“分数”来说的。然后,教育是慢的艺术。可是,身边的人和事何其体现为“慢”字呢?那样的环境里,我们任教的班级都是一年一换,领导只想你一年半载就将学生的分数提高很多,快马加鞭,快出成果,奖励也与学生的分数挂钩,于是,在这一年里,你用尽各种方法只为那点分数也为那点奖金,至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你完全不用考虑。
感谢这本书,也许说这句话显得有些矫情,或者落后。但真的感谢她,带给我心灵的慰藉。所以,在买书的第十天也就是那年的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作为主讲教师的我,引用了很多书上的观点来表达我的想法。比如:我们可能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孩子的成绩提高了,这个成绩对孩子的未来有没有意义?在提高孩子的成绩的过程中,我有没有做了一些不人道的事情啊?这样我们可能就有更多的反省。这一步一步的反省,还是有助于我们作为一个教师能够做得更高尚一些,能够对得起孩子、对得起社会、对得起我们自己的良心。也许很多老师醉心于自己提高学生成绩的法宝,却忽略了自己做的一些反教育的事情。有些观点是需要这样直面表达的。
给了我说话的时机我就不会浪费掉这个大好时机。只是那个时候,我都是张文质先生的“传声筒”。然后在实践中反思,慢慢明白:学校是给人温暖的地方!所以,不会一味地去批评某个习惯很不好的学生,不会一直将白眼示给某个成绩不好的学生。让更多的人在学校里找到温暖,找到依靠,这才是教育的所在。
这本书,似乎就成了我的“心定”之物,也成了我的“定心”之物。
缘来是你
阅读越快乐!
自然而然,也就对作者产生向往,想更多的了解你——我们的文质先生。
然后上网去百度你。关于你的信息也就知道了些许,知道了慢教育,知道了生命化教育,知道了成长博客。
只是,我躲在某个角落里,一个用心的旁观者而已。不敢轻易亮出自己,因为胆怯,或许还有些自卑。
但是,我得用我的方式来靠近你。开始近乎疯狂的阅读你的文字。不懂得网购,只能托人从北京,从成都寻找你的书,然后寄给我。
一本书,到好几本书。以前的写作习惯正如面朝阳光所说“沉醉于那些风花雪月”的文字里,对教育的写作几乎不会涉及。
慢慢的,读得越多,想写写对教育的理解的冲动愈来愈强。但还是依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耕耘着,不愿让熟人知道,怕自己的心全部展露,没有了藏身之地的尴尬。
“在这样一个价值混乱、教育目标极其窄化的时代,爱孩子、坚定地站在孩子身后,竭尽全力让孩子的童年能过得更为幸福、美好,又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幻想之眼》”。所以,我的文字里会记录某个孩子不经意间的皱眉,或者不经意间的微笑,我将我的目光更多的放到了孩子的情感上,孩子的喜好上,甚至我会给孩子们读我为他们写的文字,我也只有一个目的:竭尽全力让孩子的童年能过得更为幸福、美好!其实我知道,这样做孩子快乐,我也快乐,我的教育生活也才会幸福和美好!
缘来你也在这里
你除了承认缘分的奇妙之外,还得承认某些缘分之后的故事更为奇妙。
在自认为自己有些底气的时候,我将我的“战场”挪到了你的地盘。去了之后,才知道你的地盘大家做主!
这一切都源自我的主动。
我知道自己的短板所在,所以我勤勉的阅读和写作,这并不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或许现在到了自我救赎的阶段吧!
所以那天在北京,当你告诉我你也在北京,我萌生出见你一面的冲动。平生从未追过星的我,这次却像追星族一样的兴奋。当你告诉我可行的时候,我用最快的速度到达你的地方,在四月北京灰暗的天空下,我一眼就认出了你。然后交谈,就和读你文字里感受一样,灵性而厚重。我一直在想,这个“文质”是不是通“文字”,只是你名字里的“文质”凸显“文字的质感”,正如你对教育的理解一样:追寻生命的质感!
然后是七月的溧阳之行,这么多的旅行,这一段旅程是最值得回味的。那些美好的记忆都有好几篇文字记载,现在点开读读,还是在期待哪天再次当一回你的忠实的听众。有好些时日不见了,你肯定又萌生出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解和思考了吧!我还是期待自我救赎的阶段里能有你的指引。
“以我有限的学识和遭遇所获得的判断,我厌恶‘轰轰烈烈’的教育,那不是教育。一切‘轰轰烈烈’背后都充满了露骨的功利取向,都可能导致对教育的扭曲。——《教育的十字路口》”。每次都会被你直白的文字所吸引,那是因为你深厚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事实上,很多领导们都沉醉于“轰轰烈烈”的教育里,比谁的动作最大,比谁的声势大,想在这个世界里好好的生存是有些困难的。
“我常想,我也是这样做的,有些文章你真的不能急着一口气读完,你要歇一会儿,有时还要找一个合适的地点,慢慢地,一句一句地,直到你好像忘记了,再从头开始又一句一句地读,反反复复,你几乎要嫉妒这些句子了。你合上书时,甚至想对自己说,感谢上帝,我写了这些文字。——《幻想之眼》”。我怎么觉得这段话就是为我而写的呢?读你的文字,我真的是反反复复的读,然后嫉妒这些句子出自你之手,我想对自己说,感谢你——我们的文质先生,为我写了这些文字。
缘 续
从一本书,到N本书,到一个人,再到一种行走方式,再到现在身边的朋友的加入,我感觉我从未有过的富有。
聆听陈楚生的《经过》,有一段歌词:
如果这生命如同一段旅程
总要走过后才完整
谁不曾 怀疑过 相信过 等待
过 离开过
有过都值得
“有过都值得”,但是我知道,我与这本书之间并不是“有过”那么简单,由这本书衍生出来的故事,衍生出来的心念,衍生出来的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都会一直续写。
你说呢?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