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没有多少兴趣爱好,稍偏好一点的就是音乐,且因年龄偏大,车上属于我的音乐都是庄重古典的较多。
去年端午放假,我们和朋友几家自驾游去了木格措。很长的车途使大家都很疲倦,昏昏欲睡,于是我借开车的理由,放起了我的音乐。首先便是俞丽拿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当引子过完,化蝶的主题开始的时候,突然我家香璇说话了,“我知道这个音乐是写蝴蝶的”,我听了很是吃惊,主题音乐刚开始,她便说出这种话,那一定是对这个音乐很熟悉而且很敏感的。我便问她怎么知道的,她告诉我幼儿园的老师曾经给他们小朋友上过一堂课,放了梁祝给他们听,并讲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她便记住了,并且还能说出一些与音乐相对应的几句故事情节。我听后并没有太在意。音乐放完,她说还要听一遍,这下我才发现她很喜欢。第二遍开始放后,我便刻意地与她讨论起来,当然是我告诉她的多,从主题、同窗共读、结拜、抢亲、抗婚、十八相送、哭坟、投坟、化蝶、再现的每个音乐段落对应的故事,到比如哪里是用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以一问一答的乐句来表现他们难舍难分的情感;哪里是用铜管乐吹奏出不和谐的和声来表现抢亲的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恐怖气氛;哪里是用响板和紧拉慢唱的音乐来突出越剧的特点,彰显整个音乐的中国传统音乐特色;哪里是用小提琴高把位的颤音来表现祝英台那种撕心裂肺的哭诉等等。这以后,梁祝的音乐便停不住了,一遍又一遍地放,香璇听得很专注,不停地提问,直到全部搞清楚,那天到底听了多少遍已经不记得了。
回到成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只要她在车上,就要放梁祝,到后来我们俩便开始哼唱,你哼一段我跟一段,再到后来她已经对梁祝熟悉到上一个段落刚结束的空隙,她便可以哼出下一个段落的开始,且与后面出来的音乐吻合非常的准确。她对梁祝的所有东西都开始感兴趣,音乐会视频、电影、歌曲等等,甚至她告诉我在学校上体育课自由跳绳时,她去看银杏树,飘飘落落的黄色银杏树叶就像飞舞的蝴蝶,她很喜欢,完全成了一个梁祝粉丝。
今年春节刚过,她提出想学小提琴,我便问她现在在学钢琴,为什么又要学小提琴,她的回答很简单,为了能拉梁祝。我告诉她,钢琴不能丢,再学小提琴很辛苦的,她说不怕。于是我们立即给她联系了老师,开始了小提琴的学习。现在有时晚上没有时间小提琴钢琴都练,我们便想让她放弃一个,但她不同意,我们只好尊重她的选择。好在我们只是想培养她的业余爱好,少练一点也就没关系了。
我一直很喜欢小提琴的梁祝,不知道听过多少遍,几乎中外有名的小提琴家演奏的版本都听过。现在香璇也很喜欢梁祝,有时我在心里有点窃喜,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遗传!可这件事情给我的感触最深的是很自责,虽然我喜欢梁祝,但我从来没有给香璇刻意地讲过听过,因为我老觉得她还太小,听不懂也一定不会有兴趣。幼儿园的老师给她上了这一课,同时也给我上了另一课,那就是千万不要说孩子还小,其实她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所有能接触的东西。我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特殊的偏好,但这些偏好被一把把小锁锁了起来,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多学科的知识尝试,才可能尽早找到适合他的钥匙,打开他的心锁,放飞他的理想。香璇的梁祝情节,我不敢说能把她造就成什么人,起码给她树立了一个阶段的目标和理想,让她自己心甘情愿地去为之努力,这对她的成长肯定是帮助很大的。
上学期我在学校做图书馆自愿管理员,接触了学校的几个老师,他们的许多教育观点很给人启发。从香璇的梁祝故事中我很赞成其中一个教育方法,就是找不同学科的人来给学生做普及讲座,说不定一个医生来讲一讲人类无法战胜的疾病,就会有学生树立将来要去当医生以攻克医学难题的目标;一个律师来讲一讲法律有趣故事,就会有学生立志将来当大律师;一个建筑设计规划师来讲一讲城市的规划设计,就会点燃一个将来美化城市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一个物理老师来讲一讲物理学的发展,说不定就造就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写这个事情,我只想说出我的感受:给孩子多学科的教育,千万别认为他们还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