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给学生舞台 学生还你精彩(赵靖—分享式教学探行)

作者:赵靖    点击数:3152


泡小(天府校区) 赵靖

我对“分享式教学”的最本质理解,就是将课内的舞台留给学生,教师只需给学生一个剧本的题目。而剧本的完善,剧情的进行,故事的起跌全由学生自己去创造,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学生便会流露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真正困惑,会体会到有所收获时候的真正喜悦,学生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才会冒出智慧的火花。

如此吸引眼球的一种教学模式让我决定大胆探行。

从开始探行到现在已经三个月左右,有行动,有收获,有困惑,有思考。

(一) 行动

1、 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

分享式教学课堂,是将舞台真正留给学生,让学生分享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但前提是学生要主动乐意的站出来给别人分享。所以在我的课堂上首先培养孩子敢于站起来质疑的习惯,每次的课堂只要是举手的孩子,都会找到一个表扬他的点,让他增强自信,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更不能轻易否掉他们的每一次发言。


在带着孩子们做这道练习题的时候,在孩子知道题意之后,首先是让孩子静静的观察思考。慢慢的有孩子举手了,但是并没有立刻让举手的孩子来回答,而是继续等待更多的孩子举手(往往有孩子看着有孩子举手了自己就会立刻停止思考,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会对先举手答问的孩子产生一种不自觉的依赖态度)。慢慢的更多孩子举手了,如果时间充足,题目合适,我会等待所有孩子举手再开始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个等待举手的过程中,我会小声的提醒:“静静的思考一下”“有想法的孩子请举手,哪怕一点点的想法也可以说说”“即使没想好的也可以举手说说你的困惑”……观察到有孩子在犹豫举手时候会给他肯定的鼓励的目光。

师:XX给全班孩子说一说你的想法。

1:我觉得能通过,因为车有三层高,而桥有四层高,所以能通过。

(这时候,我会提醒其他孩子,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对生1的回答做出评价,优点与建议都可以说。最开始很少有孩子会起来评价,在我多提醒几次后,慢慢的有了,到现在,当某一个孩子回答某一个问题之后,只要我沉默一下或是用手势,用眼神提醒,都会有孩子马上举手评价。但是我希望最好是让孩子能够形成一种自觉地评价、质疑意识,而不需要别人提醒。当然,学生能否评价肯定需要建立在他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提醒其他孩子认真倾听也必不可少)

2:我有意见,小车上还有一个警灯,它会装上黄色的积木。

3:但是我这样(用手指画)看过去,小车完全能通过啊。

4:光靠眼睛看,不能证明,我们可以用积木来相互比一比,你看,桥有四层,车和上边的警灯加起来也是四层……(不好意思笑一下)哦,我也觉得能通过,因为都是四层。

5:不能,你刚刚说了桥和车都是四层,但是车是从桥下边经过,桥下边只有三层高,所以不能。

此时全班孩子更多举手想说的了,估计是他们被这几位孩子的情绪带动了。这几位孩子的相互争论之下,其他孩子慢慢的懂了,小车不能从桥下通过。

最后为了让孩子们下次遇到问题能同样的精彩表现,所以我及时梳理了孩子们在刚刚回答中的精彩亮点,也表扬他么举手类似辩论的风采,老师非常喜欢,以后我们的课堂都这样子,有什么问题要敢于说出来。

逐渐的,像这样的过程,时有发生,每当这时候,我都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光彩夺目的夜明珠。

2、 形成分享模式:

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分享模式的建立可能要稍微困难一点,但是我同样重视这一模式能够慢慢的建立起来,因为有了固定的分享模式,孩子们在探索分享过程中才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每次遇到问题,孩子们便会按照模式习惯性的开始思考。首先,是成立小组,培养孩子们的小组意识(因为分享中,常常是小组合作,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共同获得知识,共同分享给全班孩子。我采用了通过课堂小组表现,评比之后给予相应表扬和奖励的方培养这一意识)我在带着孩子们做下边这道题的时候,试着这样让孩子有分享的模式。

先给每个孩子同样的任务: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式解答—>根据算式编故事。让每个孩子都思考两分钟。

接下来培养分享的模式:

要求:组长安排,一个孩子找数学信息,另一个孩子根据前边孩子找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个孩子则根据问题列式计算,第四个孩子就根据列出的算式编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这样的目的是让孩子清楚小组之内每个成员都会有任务,每个成员都必须开口讲话。

1:我找到的数学信息是:有两只黑色的大金鱼,有五只红色的大金鱼,还有三只红色的小金鱼。

2:我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请问一共有多少只金鱼?

3:我的算式时:2+5+3=10

4:我编的故事是:教室里开始有两盆换,罗老师又拿来了五盆花,赵老师又拿来了两盆花,一共有十盆花。

(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开始会为彼此的回答问题不顺而有责怪的意思,到最后慢慢的会相互帮助。其他小组也会及时的给出建议:比如有学生大胆的说:不是几只鱼,应该是几条鱼等等这样的问题,但是我觉得都不能严肃的让他不说,先表扬听得认真,然后告诉他几只鱼几条鱼都行)

3、 分享意识与分享模式相融合。

我常常采用的分享即有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小组内部成员的思想交流与分享;小组团体向全班孩子分享本组的想法。但是这三类模式,我都会鼓励孩子们要有主动分享的意识,听取答问的其他孩子要有主动倾听,主动欣赏、质疑、建议的意识。我努力着让这两两相互融洽结合,希望在教室里看到一种“处处开花”的精彩的课堂。多努力,多学习,多探行,我相信能。

(二) 收获

这样的课堂上,常常能听到孩子们精彩的声音,他们的精彩回答,让我看到了他们闪亮的智慧,这便是我最大的收获。我这儿就例举几个片段:

<片段一>在《一共有多少》的课中,问孩子们1+4等于几?你有哪些方法得到答案时,学生有这样的回答(数数、数小棒、数手指这样的方法孩子们很容易说出来,但下边孩子的方法确实让我很高兴):

1:我们不是有直尺吗,我们可以现在直尺上找到1,然后再往后数四格,就到5了,所以1+4等于5

2:在书上找到第1页,往后数四页,就是第五页了,所以1+4就等于5;让我听到他们回答很高兴的原因是,他们知道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的信息也是可以拿来解决遇到的问题的,他们同样还有着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片段二>

在讲解这个题的时候,放手让孩子们去讨论,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答方法。思考一会后,有这些回答:

1:先标出左右,从右开始写12345,5的时候应该写在消防车上,因为它就是第五辆,然后我继续往左数,67,所以就是7辆;

2:可以从右边开始画圆圈,边画边数,1234,能够知道树丛里有四辆车,4加上能看见的3辆车就是五辆车。能够看到,其实没拿到一个问题,在学生懂了题意之后,他们很自然的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是数数,还是拿起笔开始画,我想,只要是他们的思路打开了,在开始流淌了就非常值得肯定和表扬。

<片段三>在数图形的问题中,我问孩子们怎样才能正确的数出每种图形的个数时候,孩子们有这样的回答:

1:按顺序数;

2:边数边标注,恩,可以数两边三边,才不会马虎;然后我就按照孩子们的方法在黑板数图形,只是我在书球的时候用“V”标注,在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时候仍然用“V”标注。之后,我看着孩子们停顿了一会,孩子们看着我看着他们,慢慢的他们发现问题了,立刻有孩子举手回答。

3:我有补充,标注的时候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标注不同的图形,不然容易混。

我想孩子们自己发现出的问题或许更容易让他么接受并记住,关键是,他么能够自己想出那么多方法,并且将方法完善。

像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这就是我从孩子们那儿收获的精彩,让我体会到了做为教师的幸福感。

(三) 困惑与思考

分享式教学中,不得不说收获颇多,但是探行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些困惑: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往往孩子们的分享确实感觉需要老师在里边带领着,但是这个度不好把握,老师融入的太多,孩子则思维放不开,老师融入不够,孩子思维则可能不着边际。

课堂上会不会出现只是优生与优生的对话,看着优生的唇枪舌战,而性格内向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如果真有,我想我们老师得加大关注,用自己的教学艺术,用孩子的语言魅力能感染所有孩子才是最理想的分享课堂。

分享形式对一年级孩子来说也是很难形成,所以在前文第一点中——分享形成的建立,我更侧重孩子们的分享意识培养,当孩子们意识有了,那么分享在课堂上随处可见。并且我担心分享汇报的模式定的太固定,也会隐形的固定了孩子的思维,所以我想孩子们在汇报的时候,不一定需要固定的句式:比如:“我们的汇报完了,你们有意见吗?”直接形成一种,听到上边孩子汇报完就举手评价。只要老师将课堂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行了。

分享式的教学课堂,最容易发现孩子们金子般的思想,孩子们会给你呈现出更多的精彩,引用同事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字——“孩子的精彩,我的幸福”。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