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无论是中国的、美国的、日本的乃至全世界的小孩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妈妈的唠叨、管制、训斥、比较吧。面对喋喋不休的妈妈,除了沉默还能怎么办呢?后来,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自己的注意了,终于有一天,我“揭竿而起”——顶嘴反抗了,我用很激烈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但是,这让我和父母的关系更加恶劣,我的烦恼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我多么希望,爸爸妈妈能够给我一片自由的天空,让我可以随意地涂抹色彩,而不是按照他们的方式去生活。
唠叨是妈妈表达母爱的一种方式,唠叨中也处处体现着妈妈的关心和爱护。然而唠叨的话听多了,就会产生厌烦的心里,让人觉得浑身不自在。虽然唠叨是妈妈的一个“顽疾”,但是,这种“病”也不是没有办法治。
办法一:站在妈妈的角度去理解
如果你知道妈妈为什么总是唠唠叨叨的,那么你就会理解妈妈为什么会这么做。站在妈妈的角度上,你会发现,妈妈爱唠叨“发病的原因”,一是因为“整天唠叨孩子不听”,二是因为“担心孩子成长过程中出危险”。如果你是妈妈,面对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你会怎么呢?所以说,体谅才是理解母爱的前提。
办法二:和妈妈沟通
你可以找机会和爸爸妈妈谈一次,把你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让爸爸妈妈知道你的苦恼。不要总是带着敌视的态度与家长沟通,让妈妈知道你已经长大了,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你和妈妈之间的理解就“更上一层楼”了!
办法三:努力去做好
你可以准备一本“妈妈的唠叨记录本”,把妈妈反复唠叨的内容、次数记下来,然后在旁边注明自己已经做到了哪些,妈妈的反应。这样,过一段时间后把它拿给妈妈看,妈妈一定会被自己的唠叨吓一大跳!当妈妈知道自己已经说得“足够多”而你已经做得“足够好”时,唠叨自然就会被妈妈抛弃了。
给家长支招:做一个不唠叨的父母
唠叨不但让孩子觉得“很烦”,效果更是微乎其微,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长应该避免对孩子的无谓唠叨。方法如下:
1、凡事只说一遍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做某事时,应当先选择好恰当的时机,然后和孩子面对面坐下来,认真地交谈,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家长可以明白地告诉孩子,“你听好了,这话妈妈只说一遍”,说话时要突出重点,挑选有分量的话讲一二遍就可以了,不要对孩子反反复复地唠叨个没完。凡事点到为止,要知道,唠叨在大多数时候是不动听的,说多了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
2、抓大事放小事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事情是需要大人操心的,但还有一些事情是无关紧要的,并不会造成不良后果的,那么家长可以考虑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承担。让自己放松一点,学会让自己能够放的下来,毕竟孩子在一天天长大,许多事情他已经会做了,这个时候你如果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提醒,孩子当然会嫌你唠叨。所以,家长应当学会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孩子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未来志向、学习习惯,等等。
3、克制情绪,学会等等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一种心理,自己说一句话希望孩子马上就言听计从,自己提出一个目标希望孩子一下子就能够达到。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往往都是过高的,但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心智和能力并不成熟,我们不能像要求一个成年人一样去要求他们。成长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也不会因为家长的唠叨就会变快,所以,做家长的必须要学会等待,要克制住自己的急躁情绪,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转变,要允许孩子有所反复。
4、别翻旧账,就事论事
很多家长喜欢翻旧账,只要孩子犯了错,许多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都会被拿来说事,于是便不由自主“字字血,声声泪”地对孩子口诛笔伐,于是家长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来气,越来气就会说的越多,说的越多也就越唠叨。其实,家长应该明白,孩子在生活中犯一些错事正常的事,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孩子就是在不断地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家长在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应当就事论事,犯的什么错就说什么错,哪次犯的错就说哪次的错,联想太丰富了只能让孩子觉得你太烦人、太唠叨。
(阳光心理工作室 文静采编)